首页 动态 正文

探索当前跨链协议的类型与发展趋势

 2024-02-07  

跨链技术作为区块链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然而,尽管理想丰满,现实却往往骨干,跨链技术的发展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在当前阶段,现有的技术仍然无法完全突破跨链互操作协议的不可能三角,只能在牺牲部分特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平衡。那么,在市场上,究竟存在哪些类型的跨链协议?哪些跨链协议又最接近我们对跨链协议的需求呢?

不同类型的跨链协议

根据信任层的不同划分,当前的跨链协议主要可以分为原生验证、外部验证和本地验证三大类型。

原生验证:这种类型指的是在目标链上部署源链的轻节点,对源链的消息进行验证。中继器仅负责将源链的区块头传递到目标链上的轻节点合约,不负责进行验证。原生验证的安全性最高,不引入新的信任假设,但验证成本过高,建立轻节点的开发难度也较高,可扩展性较弱。

外部验证:外部验证是指引入一组外部见证人来负责验证跨链消息,这些见证人内部通过某种机制来达成共识。外部验证者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MPC网络、PoS/PoA网络、TEE网络、多签小组等。外部验证具有高扩展性,并可以传递任意消息,但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地验证:这种类型指的是交易对手方对交易直接进行验证,典型的范式是基于哈希时间锁的原子交换,但只能用于资产跨链。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外,还有一些采用新技术的跨链协议正在不断开发中,其中最受期待的就是ZK Bridge。这是一种将零知识技术用于轻节点扩容的跨链方案,将在链下生成区块验证证明,再提交到目标链上,从而节省区块验证成本。然而,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该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存在着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等挑战,短期内难以直接投入使用。

总体来说,尽管基于轻客户端的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目前仍然只能针对特定链进行开发。而外部验证则是当前跨链协议的主要方案之一。在当前的发展周期内,能够实现全链跨链部署的跨链协议基本上只能是外部验证桥。值得注意的是,外部验证者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共识机制的安全性越强,就越能够满足市场对于跨链协议的期待。

综上所述,虽然跨链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难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对于未来跨链协议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跨链技术将为区块链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便利的用户体验。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