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区块链技术的互操作性日益成为焦点,因为存在着诸多用户体验问题。然而,用户并不关心「跨链桥」,而是希望实现更具体的需求,比如交易特定资产或使用特定应用。
在只有少数几条链的情况下,用户或许还能自行管理跨链桥和多链资产。但随着未来链的竞争加剧,以及应用和流动性的分散,让用户自行管理这些资产变得不现实。社区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在哪些链和哪些协议中质押过什么资产了。”
用户并不想了解「链」的概念,他们只关心能用它们做什么。因此,用户需要了解的是「需求」,而将「链」隐藏在需求之下,才符合正常用户的认知。
正因为跨链桥无法解决用户统一管理资产、直接使用应用的需求,链抽象的概念被提出,成为「互操作性」话题下的一个重要节点。
已经有许多团队专注于链抽象并提供解决方案。然而,虽然各团队在模块和架构上可能相似,但它们的侧重点差异很大,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方向:签名网络、通用账户层和跨链桥聚合。
对于链抽象方案来说,通常需要用户拥有一个统一的账户,该账户及其关联账户可在多个链上提交交易,同时解决 Gas 代付和跨链信息通讯等问题。除了共性部分外,这些解决方案因其自身特点而专注于不同的独立模块。
例如,NEAR 着重于利用 MPC 节点构建去中心化网络,实现多链的签名,而 Particle 则更关注于 EVM 生态,首先支持目前更广泛基于 EVM 技术栈构建的公链生态。而其他类似 Polygon 和 Optimism 的方案则更专注于统一的跨链桥,致力于服务自身的 RaaS 生态,仅服务于使用 CDK 或 OP Stack 的 L2。
动态 2024-02-01
新闻 2024-02-06
动态 2024-01-16
动态 2024-01-17
新闻 2024-02-01
新闻 2024-01-16
动态 2024-02-01
新闻 2024-01-17
新闻 2024-02-20
动态 2024-01-17